2011年12月31日 星期六

語理分析

語理分析
引言




語理分析旨在釐清語言概念和思想觀念。一旦養成了語理分析的警覺性,會發覺有很多言論的意思其實不清楚,甚至沒有意義。
例如已故歐陸哲學家海德格說︰「人的存在發現它自己面對著它的存在的可能的不可能性的虛無。」(H. Heidegger: Being and Time, §.53)這種說法就是迷糊不清或甚至毫無意義的。
語理分析的工作,主要在於批判「語害」--即有害於確當思考的語言概念上的弊病。常見的語害有三大類︰第一類語害︰語意曖昧




語意曖昧(Semantically Obscure)的言辭涵蓋面相當廣,包括意義不明、迷糊不清或甚至完全沒有意義的說法。語意曖昧和語意清晰之間,只有程度之分,並無一刀兩斷的區別。舉例說,價值判斷是絕對的還是相對的?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?「絕對」、「相對」、「主觀」、「客觀」等字眼往往被濫用,變得語意曖昧,論者自己其實也不知道它們是什麼意思。
語意曖昧的言論之所以產生,每每是由於︰第一、說話清晰,難度甚高;第二、表達得清晰時,若有漏洞就會清晰地顯露出來;第三、清晰的言論容易引起別人追問「為什麼」,於是就要提出理據,反之,迷糊不清的言論能令人頭腦糊塗,不會要求論者提出理據。第二類語害︰言辭空廢




首先要引介的是重言句(Tautology)的概念。有些說法無須對經驗事實進行觀察調查,只需要了解有關符號或字眼的意思或用法就足以判定其為真,這樣的說法就是重言句。例如「凡王老五皆未婚」、「3+2=5」等等,都是重言句。
重言句是沒有實質內容的,這是不是一種弊病呢?在邏輯和數學中,許多命題或定理都是重言句,沒有實質內容,但並不表示邏輯和數學沒有用,因為它們不是用來描述世界的,而是用來建立思維法則的。另一方面,如果用重言句來冒充事實陳述,那就成為語害了。例如,假設有機構申請研究經費,研究香港的王老五,最後的結論是︰所有香港的王老五均為男性。有關機構本該提供事實陳述,結果卻是使用重言句冒充事實陳述,那就構成了空廢命題(Empty Proposition)。這才是一種語害。第三類語害︰概念滑轉




最後一類語害是概念滑轉(Conceptual Shift),意指言辭在不同的意義之間游移而做成思想混亂。有時在不同的意義之間游移是無妨的,例如文學中的相關語,對思維並無害處,並沒有構成語害。有害與否,要看語境、上下文。
舉例言之,男方許下承諾,說如果女方嫁給他,他們便會搬新屋。這時女的就要小心「搬新屋」可有兩個不同的意思︰其一是搬屋並且那間屋是新的,其二是只要是搬屋,就已經算是搬新屋。
謬誤剖析
引言




謬誤是思維方式上的錯誤。謬誤剖析所用的「四不架構」,將主要的謬誤分成四大類︰不一致的謬誤、不相干的謬誤、不充分的謬誤以及不當預設的謬誤。單是能夠了解、掌握這四個概念,對我們的思考就已經有莫大的裨益。

不一致的謬誤
簡單來說,思想言論有自打嘴巴、自相衝突、自我推翻等性質的就是犯了不一致的謬誤。例如「語言不能表述真理」,這種說法就是自我推翻的,屬於不一致的謬誤,因為如果語言不能表述真理,那麼「語言不能表述真理」這句話本身便不是真理。
再考察一種流行的說法︰人死不能復生,所以不要悲傷了。這種說法其實有不一致或近乎不一致的性質。勸人不要悲傷的理由是「人死不能復生」,但這理由卻與結論相抵觸︰正由於人死不能復生所以才會悲傷,如果人死可以(很快)復生的話又何用悲傷?(特別的情況除外,例如你本來已取得了很多遺產,卻因死者復生而失去那些遺產。)

不相干的謬誤




第二類謬誤為不相干的謬誤,就是所說的內容跟要建立的論點,並沒邏輯支持(演繹支持或歸納支持)的關係。這個大類包括了很多種謬誤,其中一種為轉移視線或偷換論題。
比方說,一名小童哭著回家向母親投訴,聲稱「染布無罪」,表示老師不應該由於他染布而罰他留堂。但其實他所謂的染布,原來是用墨水弄污了老師新買的白裙。這個小孩的投訴,就有轉移視線的性質。
「不相干」這個概念,不但在思考方法中非常重要,而且在人生應世方面也可以引伸應用。人們往往為了一些與人生目標不相干的瑣事而煩惱,比如聽到一個不相干的人說了自己壞話就不開心。其實,不相干的人不喜歡我們,這沒什麼大不了。我們到酒樓吃海鮮,魚蝦蟹有知的話,也不會喜歡我們的。下次再碰到不相干的人說你的壞話時,把他們當作「人生旅途上的魚蝦蟹」就
不充分的謬誤




「不充分」可了解為片面、偏頗;不充分的謬誤就是論據雖然跟結論相干,但不足以支持結論。譬如三幾個台灣人表示會選某甲,便由此推論所有或大部分台灣人都會選某甲,就是以偏概全,屬於不充分的謬誤。
某機構有一句宣傳口號︰「貧窮源於不公平」,這種說法是片面的。貧窮亦可源於懶惰、沒禮貌、沒教養等很多因素。又如「離婚是由於結了婚」的說法,也是片面的。結婚只是離婚的先決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,結了婚並不一定會離婚。

不當預設的謬誤




所謂預設,即「視為當然的假設」。把不能視為當然的假設視為當然,那就犯了不當預設的謬誤。
例如縣官下令「帶犯人上公堂,先打五十大板」,這就含有不當預設,因為未經審訊就已認定被告有罪。
對預設有警覺性是很重要的。我們的喜、怒、哀、樂很多時候都取決於我們的價值預設(例如「名成利就等於成功」等),平時習焉不察,視為當然。若對預設有警覺性,懂得反省,一旦發現自己所持的某些價值預設原來是不妥當的、或是不適合自己的,因而拒絕接受這些價值預設,那就能夠從根本上消除許多原有的煩惱,由不開心變為開心。

創意策略




關於創意思維或創意思考,一般所講的大都是無用的花招。事實上創意思考能夠講授的內容,真有實效的十分少,需要注意的有這兩點︰第一,創意思考要有實際的資料和知識作根柢,欠缺這個根柢的「創意思考班」,通常只能搞一些門面工夫。沒有物理學知識的人,是不可能提出有效的新物理學理論的。第二,主動、自覺地探索可能性,這是創意思考最大的秘訣。
大體上,創意思考可以整理成兩個形格︰組合格和轉換格--就是把有關的元素(具體事物 / 抽象觀念)組合或轉換。
追求成功時組織二人世界,可以視為運用了組合格。追求失敗時調整追求的對象,比如改為追求對方的妹妹或同學,則可以視為運用了轉換格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